“生活原本沉悶,但跑起來就有風。”
這么簡單的真理,是哪個高人悟到的?佩服佩服!
都說“生命在于運動”。其實最科學的是:生命在于“慢動”。掌握好節奏,不急不鬧,不驕不躁……9秒98的百米速度,只能由蘇炳添這樣的大神來實現。咱們這些凡人,也就“一二,一二”,踏著自己的節奏。放心吧,我試過了,仍然有風。
1一陣疾風驟雨過后,京城的天空如此絢爛。從郊區回家路上,用手機匆匆拍了幾張。朋友圈里曬出的靚圖已經太多了,本不想湊熱鬧。恰巧拍照時接到焦作日報攝影大咖趙耀東留言,暖暖的。于是一邊曬圖,一邊寫文吹捧這個可愛的胖子。三個多月前的河南四市之行,結識了當地一批熱情率真的新聞人。一想到,河南遭遇的特大雨災中他們的忘我和辛苦,就肅然起敬!
2這頓早餐是不是太豐盛啦?燕麥片粥,小蔥皮蛋豆腐,雪梨、冬棗,還有芹菜汁……這頓早餐是不是太古怪啦?如此搭配,估計各位“聞所未聞”。有道是:“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。”只要不是原則問題,有時也可以小小地“從心所欲”。這后一句,是我說的。有人稱之為“大射手的風格”。我明白,無非是這倆字:
隨意。
3現在的馬譽煒將軍,當年的某軍區團級干部,是九十年代中期北京攝影發燒友中“官”最大的一個,也是當時
為數不多的京城軍界攝影愛好者之一。我曾在北京晚報整版整版地介紹多位佼佼者,其中就有馬譽煒。
今天馬將軍請吃飯,敘舊感懷。他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:北京晚報攝影部主任司馬小萌老師,畢業于中國人民大
學新聞系,在攝影界頗有名氣。她用稿堪稱苛刻。稿子送去,接過來一看,立即表態:“這張行,拍得不錯,可以
用。”“這張不行,怎么拍的?拿回去!”就是這樣干脆利索。每每從晚報送稿歸來,我多有感慨:“用人制度也應該像《北京晚報》攝影部一樣,鐵面無私,全憑質量。”
4隨著《柳州晚報》轉發我的散文《我的小姐妹們》,從南到北,從廣西柳州到內蒙古呼和浩特,我的小姐妹們真的火遍半個中國了。以至于河南信陽小兄弟華唯嬉皮笑臉地問:“接下來你會寫《我的小哥們兒》嗎?俺提前報名,申請個小角色!”我笑答:“你沒有故事!”小兄弟回復:“好吧,以后我注意弄出點動靜來!”
5望君秋安。南少林寺方丈常定,發來蔡少雄敬制的宣傳圖。圖中人物就是他。常同學一改溫文儒雅,大秀武功,其奔放,驚得司馬老師差點眼鏡掉下來!
這是飛天的節奏!俺留言:“離開地球啦?帶上我!”常定回復:“哈哈,好勢!”好勢,閩南語,爽快答應的意思,F在輪到我:“哈哈,好勢!”
6中午吃得飽飽,晚餐沒胃口。于是略過這一環,該睡就睡。沒料到,翻來覆去睡不著,于是明白:餓的!
夜里十一點半爬起來,下包方便面,放個雞蛋,吃塊豬肉脯,外加兩包酸奶……最后心滿意足地躺下。怎么?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!于是明白:撐的!
7現在的人真實在,而且,特別愛用“多次”這詞。例如,叫某作者寫簡歷,常見這樣寫:“多次獲某某協會、某某報社、某某地市三等獎。”我就納悶了,你就不能偶爾得個一等獎二等獎之類?調侃完人家,突然覺得自己有點“不地道”。自黑一下。
8天空是那么的藍,氣溫是那么的爽。雨水也收斂了準備退場,疫情也控制住了不會猖狂……可是,可是,剛發現鄰居開始裝修了!說:“需四個月。”天哪,差點昏厥!
習主席講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”。沒有買了賣、賣了買,就不會有沒完沒了的裝修。幸虧馬上要出京了;恰巧江蘇三個哥們邀我去轉些日子。好極了,先擺脫掉震耳欲聾的噪音再說。
司馬小萌
|